近日,眉山市审计局印发《审计实务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通过“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导师带教模式,分层分类培养审计后备人才,为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精准需求匹配,阶梯式赋能。聚焦“能查能说能写”核心能力,构建“领军人才+骨干导师”双梯队导师库,分设初、中级学员培养目标。初级学员夯实法规基础与实务操作,中级学员强化宏观思维与研究能力,通过“1+N”“N+1”“层层带”模式实现精准化、递进式成长,确保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深度契合。
双向责任压实,闭环式管理。明确导师与学员“双清单”责任,导师制定个性化带教计划,全程指导政治学习、业务锻炼与职业精神培养;学员主动学习、定期汇报,完成项目实操、专报撰写等硬性任务。建立“日常评估+阶段总结+年度考核”跟踪体系,对不达标者实行退出机制,形成“目标—执行—反馈”闭环,保障培养实效。
驱动成果转化,奖惩式协同。将带教成效与职业发展挂钩,鼓励学员将政策研究转化为审计实践成果,依托“项目库”“案例库”共享资源,促进经验沉淀与技术迭代。通过评选“优秀导师”“优秀学员”、职务职级晋升倾斜等开展正向激励,对履职不力的导师或学员实行退出机制,确保制度落地落实。
强化队伍效能,科学性发展。通过实务导师制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人才梯队,破解青年干部“本领恐慌”,为审计项目提质增效注入活力,着力培养一批能独立担当大中型审计项目主审、牵头科室工作的中坚力量,为审计工作提质增效提供坚实保障。(张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