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计精神立身 以创新规范立业 以自身建设立信
四川省审计厅专题专栏全省审计系统“第一书记”风采

资阳市安岳县来凤乡团建村“第一书记”

来源:机关党委办公室、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0日

 9公里村社道路平坦畅通、18口蓄水池波光粼粼、200亩枇杷园硕果累累、全村118户310人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在资阳市审计局原下派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安岳县来凤乡团建村顺利摘下了“贫困村”帽子,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站上了新的起点、翻开了新的篇章。

图为郑鹏辉走访贫困户

因户施策,引导村民用双手打造生活的“盼头”

2015年8月,郑鹏辉主动申请到安岳县来凤乡团建村担任第一书记,挑起了脱贫攻坚帮扶重任。在挨家挨户走访充分了解情况后,他主张“落实精准扶贫,关键在因人因户施策,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引导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打造生活的‘盼头’”。按照这种模式,经过三年时间,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逐渐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愿景。

“过去,我一心想着只有外出务工,才能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完全没想到能在农村脱贫致富。”团建村11组的贫困户谢培洪,是一位勤劳、踏实肯干的村民,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得知家乡在搞脱贫攻坚、鼓励创新致富后,决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回乡自主创业。“我懂些家兔养殖技术,但苦于启动资金不够,加上自己信心不足,一直未进行规模化养殖。”谢培洪谈道,当郑鹏辉了解情况后,不断鼓励他建立家兔养殖场,并积极帮其筹集启动资金,到金融部门咨询政策,想方设法争取贷款。”2016年,谢培洪利用村上的产业扶持周转金和金融扶贫贷款5万余元,建成了养殖场。“郑书记还专门邀请专家为养殖场提供技术指导,让养的兔子又肥又大,我完全不愁销路!”谢培洪笑得合不拢嘴,他坦言眼看着兔子一天天长大,自己的生活一下有了‘盼头’,脱贫的动力就更足了!如今,谢培洪的家兔养殖场年产量达3000-4000余只,更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现在,我还想着扩大规模,并带领村民们一起养兔共奔小康。”

为了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脱贫有奔头、致富有盼头”,郑鹏辉不断创新“激励驱动”模式,推动出台了《团建村产业扶贫激励方案》,采取出栏奖励、圈舍自建奖励等措施充分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实现‘以奖代补’促生产,同时帮扶单位和个人以市场价或高于市场价购买帮扶对象农产品的方式,实现‘以购代销’促销售。郑鹏辉还不断创新了“集体带动”的模式,发展枇杷种植、跑山鸡和稻虾养殖等长效产业,并通过收益分红,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党建引领,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郑鹏辉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强化脱贫攻坚组织保障。郑鹏辉与驻村工作组一起,建立了“局党组指导村党支部、党组书记联系村支部书记、党组成员联系支部委员”的党建“三联系”制度,加强城乡党建联动。他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谦问人、以诚待人、以制度约束人”的工作理念,带领村两委深入党建学习教育,全面提升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脱贫攻坚的“发动机”、“推进器”。

郑鹏辉选定村党支部委员作为党员精准脱贫示范户,帮助发展林下养鸡,多方协调解决资金、技术、市场、风险等难题,鼓励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做脱贫示范。团建村建立了以党员牵头、贫困户入股、集体经济参与的林下养鸡专业合作社和水产养殖合作社,产值10余万元。

真情投入,将民生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特困群众龚春贵是团建村的危房改造户,妻子患有精神病,没有劳动能力,女儿刚入大学。祸不单行,2015年除夕,因意外失火,房屋完全烧毁,一家人顿时陷入一片绝望之中。

在郑鹏辉的大力协调下,不仅解决了他家危房改造和女儿就学无偿贷款等难题,还为他们家量身制定了脱贫计划,带着全家一步一步走出了困境。“崭新的住房,成才的女儿,致富的产业,郑书记真是将民生实事做到我们群众心坎上了!”龚春贵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脱贫攻坚的三年时间里,郑鹏辉同志被资阳市委、市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脱贫攻坚期满考核优秀;资阳市审计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帮扶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