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计精神立身 以创新规范立业 以自身建设立信

父亲和他的鱼塘

来源:现代审计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3日

黎明的曙光揭去夜幕的轻纱,吐出灿烂的晨光。周末一大早,我带着孩子到农贸市场买菜,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位衣不重彩的老农挑着一担鱼叫卖,声称这鱼是自家鱼塘的,喂的青草。看到他深眸和眉宇间流动的汗水和憨实,蓦然,又想起我年迈的父亲和他的鱼塘……

20世纪60年代初,父亲的父亲在他11岁那年就去世了,留下40岁体弱多病的祖母和四个幼小的孩子,父亲最大,叔父最小只有2岁。刚读初小(小学)四年级的父亲不得不辍学在家,主动担负起生产队挣工分的“主力”重任。在我能够记事的时候,总觉得父亲是一棵大树,呵护着一家老小9口人的衣食住行。他起早贪黑、任劳任怨,无微不至照顾十病九痛的祖母,关怀体贴瘦弱的母亲和尚未成年的叔父、姑姑们,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管教子女。

1985年春,父亲突发奇想改变一家人简陋而拥挤的居住环境,要自己动手做砖烧瓦改扩建房屋,祖母、母亲以及亲戚们觉得一大家子温饱问题都未能完全解决,劝阻父亲不要急于修房造屋。但父亲坚持:只要功夫深“铁棒”都能磨成针呢,与乡邻换工互助,问题不大。于是执拗的父亲说干就干,在接下来的三年多的日子里,父亲挖黏土、加水合泥、砖瓦模作坯、晾干,砍柴、砌窑、烧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砖一瓦都经历无数道工序被父亲亲手和炼烧制而成——1988年秋,15间一楼(篾楼)一底的青砖瓦房拔地而起,让村里人无不艳羡。房子是盖好了,但一大家人的生计更窘迫了,父亲琢磨着一定要个想法子来缓解这个状况。是年,父亲决定把盖房子取泥留下的泥塘灌水养鱼。经过父亲精心拾掇,一口近1亩的鱼塘建成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而今,陪伴我们30余年的鱼塘已经扩大到两亩半了。

那些年,春回大地,水温变暖的时候,父亲就从县水产站买回草鱼、鲤鱼鱼花(刚孵出的鱼苗)用豆浆和鸡蛋黄培育,然后放进鱼塘里喂养。每年6月至9月,是鱼儿生长旺盛期,每天清晨,父亲第一件事就是划着自制的竹筏,用网耙清理鱼粪,装进木桶,然后将一大背篓的野青草或农作物茎叶抛进鱼塘,再把鱼粪提回家倒入粪池发酵,用来浇灌庄稼。我们兄妹几个总喜欢跟着父亲,到鱼塘边,悄悄瞧着鱼儿欢快吃草,和鱼儿一起嬉戏。儿时记忆,天总是那么蓝,水总是那么绿。

冬天是收获鱼的季节。春节前的一个月,为了卖个好价钱,父亲常常在寒冷的半夜起床,手打着火把,肩挑着鱼儿,步行4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县城将鱼卖掉,换回生活必需品。一家人的柴米油盐和我们几兄妹的书学费主要就靠鱼塘了。那个时候,父亲从来舍不得杀一条鱼吃,有时,打上来的鱼放久了不新鲜,一家人高兴有鱼吃了,可父亲从来不吃,他说他不爱吃鱼。

后来,由于村子里喂猪、养牛、放羊的多了,野草少了,父亲就在自留地里种起了诸如聚合草、玉米草等多种鱼草,但种得最多是黑麦草,你可不要小看这种草,它根系发达、分蘖众多、再生能力强、产量高、绿油油的,鱼儿可喜欢吃了。每当父亲背着鱼草来到鱼塘边抛下一吆喝,成群结队的鱼儿就争先恐后地飞奔过来抢食,激起朵朵水花,好一派活泼欢腾的景象。父亲脸上也总是洋溢着开心、满足的笑容。

27年前的一天,已在一乡镇政府工作的我出差在外,给母亲打电话问起父亲,母亲说,父亲嘴馋了,又去鱼塘边钓鱼了,当时我就纳闷了,父亲不是不爱吃鱼吗,为啥现在总隔三差五钓鱼吃?母亲冁然而笑:“其实,你爸一直都最爱吃鱼的”听到这里,我潸然泪下……

再后来,村里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打造“美丽水乡”,水泥路通了,鱼塘也被纳入山坪塘“病塘”整治,池底清淤、扩容,堤坝加固增高,保障并提升了蓄水功能,还满足了农田灌溉用水。山乡巨变,自然环境更好了,日渐,有商人想承包父亲的鱼塘养鱼,而且还给出了高额的承包费,我们一家人也觉得是一件大好事啊,父亲逐渐年纪大了,省去好多繁琐事儿。但不知为何,父亲一直没有答应。后来,听母亲讲才知道,曾有商贩想用“特殊”的饲料养鱼,父亲曾与他们商讨多次,商贩的意思就是种草、刈割太麻烦,而且只吃草的鱼长得慢、产量低,用加了“药”的饲料养鱼,省事、产量高、见效快。父亲态度坚决:从我鱼塘出去的鱼从来都是喂草的,你们这样养的鱼卖给别人我心里不踏实。

最终,执拗的父亲不再相信任何商贩,也没人能说服父亲将鱼塘承包出去。就这样,父亲一直坚持用自己的“老把式”打理鱼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如今,已入古稀之年的父亲不能将鱼挑到县城来卖了,农贸市场上再也不会有他的叫卖声了,但父亲那百折不挠、璞玉浑金般的精神和品质,却永远激励着我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通江县审计局 杨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