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成都市审计局报送的2019年度市级财政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项目获评全国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近年来,成都市审计局坚持以“审计项目精品化”为抓手,着力提高审计监督质效,每年都有审计项目获得审计署表彰,先后获得地方表彰审计项目3次、全国优秀审计项目三等奖2次。
那么,让我们一起回头看看,他们如何从一个常规的传统项目中另辟蹊径,千锤万凿打造出全国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的?
谋定而后动 把研究型审计贯穿始终
一个优秀审计项目的诞生,离不开精心谋划和深度研究。这次成都获得全国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的是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这类项目年年审,审计报告通常千篇一律,反映的问题每年相似,难以找到创新点和突破点,审计成果不显著。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也疑惑过。经过这些年的摸索,算是找到了一个答案。”一手打造这个优秀审计项目的成都市审计局财政审计处处长,坦然地说:“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确是每个审计机关每年都要开展的常规项目,但难出成果是由于思维定势,是自己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其实,本级预算执行项目站的层面更高,更容易反映全市性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审计范围上更广,可以延伸所有预算单位和区市县,可以延伸更大范围的审计内容,同时也有实施大数据审计的良好条件。基于这几点,就具备了成为优秀项目的基础。”
然而,只具备基础条件还远远不够,审计组深知这一点。为此,他们把研究贯穿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推动项目实现点滴突破。
审前谋划上,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市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研究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工作要点等确定的年度重点工作,研究部门预算安排、资金规模、业务流程等,确定专题和重点,并合理分析和预判可能存在的问题疑点,科学制定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项目实施上,全面规范预决算编制、预算调整情况、收入支出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等应审必审、应审尽审的内容,研究形成固定成熟的方法体系,力争高质高效完成。同时,根据项目实施和推进情况,综合研究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审计重点,并紧密结合当前疫情防控、财政安全、新增直达资金等内容开展专题审计,最大程度丰富拓展审计内容。成果运用上,强化分析研究,对资金趴窝、自有资金闲置占用财政资源等典型事项从体制机制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形成了要情和专题报告6份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并得到领导批示,促进各部门建章立制19件,努力实现了审计建议的可批示、能落实,提得准、落得下。规范审计操作上,针对以往年度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深度不够、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审计组研究编制了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方法体系、财政审计常见问题汇编、财政审计作业标准框架,探索规范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工作目标、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工作流程、操作方法以及审计发现问题定性定责依据等,目前已在全市审计机关推广使用,取得了较好成效,进一步提升了全市财政审计工作整体质量。
紧扣中心大局 以党委政府工作中心为中心
审计项目要出成果,要发挥好监督作用,就必须围绕中心、把握大局,使审计工作始终聚焦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
财政审计涉及的内容多、板块多,如何统筹协调,聚焦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实现审计成果的最大化,是项目组织者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对此他们注重在聚焦、统筹、结合上下功夫。
聚焦,就是紧紧围绕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主责主业,紧扣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来实施财政审计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把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过紧日子”要求,促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盘活闲置低效国有资金、重点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和维护财政安全作为财政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进行关注。
统筹,就是把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分散的成果统筹起来,研判从市级层面能否形成综合性成果,最终通过某一部门问题进行全覆盖分析,扩展成全市共性问题,以点带面进而形成综合成果。
结合,就是把市委市政府交办事项和市级预算执行相结合,把上下联动审计内容与市级预算执行相结合,将相关内容细化进入审计实施方案,进一步拓展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进而丰富审计成果。
此外,还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并提供决策依据。比如对近两年国企高成本债务形成的风险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研究提出了抓住政策窗口期加快国企高成本债务置换的建议;对政府投资基金审计的“募”“投”“管”“退”进行重点关注,梳理分析近年政府投资基金审计发现问题,汇总形成工作对策。报送的专项报告都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重要批示,要求相关部门专题研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创新方法手段 以大数据技术淬炼反腐利剑
当前,面临实现审计全覆盖和常态化监督的新任务新要求,而财政审计的情况纷繁复杂,涉及的资金量大、单位多,违纪违规行为更加隐蔽,如何拨开层层迷雾,找准问题疑点,是审计人员面临的难题。
对于这一问题,审计组已然找到了破解之方。依托成都市审计局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他们已连续4年实现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并对财政资金实现了常态化监督。特别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组利用大数据技术实行“穿透式”审计,精准锁定了问题疑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较好地发挥了反腐利剑作用。
在对某专项资金审计中,审计组利用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采取“权重法”对预算单位的支出结构合理情况、供应商依存度等进行全方位筛选。随着审计人员勾选完指标,点击确定按钮后,一个标记为红色的单位立即显示出来:该单位劳务派遣服务费占全年支出65%以上,劳务派遣采购决算与年初采购预算差异在10倍以上,在采购环节发现该业务2017年后均确定某劳务公司为中标供应商,该公司自成立后长期依托该事业单位开展业务,依存度接近90%。
审计组派人现场核实后发现,该劳务公司平均每年购买社保的人数不足16人,但其2019年用于该劳务用工量为48万个工作日,按照一年360天计算,平均每天使用工人达1300多个。扣除休息日,以每年260天计算,平均每天使用工人达1800多个。审计人员敏锐地意识到,结算用工量极为异常,很可能存在内外勾结、虚构用工量骗取财政资金的嫌疑。同时,调取该劳务公司的银行流水发现,部分资金回流到了事业单位正式在编工作人员手中。
查明线索后,审计组迅速向局领导汇报,并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审计要情。市领导批示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彻查严处。经初步查明该案为窝案,并存在围标串标、虚增用工量套取财政资金的问题。目前该单位多人被提起诉讼,依照有关规定,相关责任人员受到严肃处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捧着全国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沉甸甸的奖牌,审计组成员们心中百感交集。既感谢大家的奋力拼搏和无私奉献,也寄望于今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全力争取全国优秀审计项目更高名次。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成都市审计局在打造全国优秀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数年之前设定目标,一步一步奋斗而来。成都审计人将以此次获奖为激励,进一步聚焦审计主责主业,找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和全省、全市发展大局的切入口、着力点,依法忠诚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不断提升审计质量,奋力推动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