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E省各级行业主管部门曝光了招投标领域围标串标、投标资质造假等违法违规问题。审计厅某项目审计组围绕水利行业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注重数据先行,快速发现疑点、锁定证据,查实了F公司在投标时伪造拟派驻人员社保证明文件,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的违法违规问题。
数据比对 疑点初现
时间拨回到2022年3月,春回大地,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一大清早,审计组就按照审计计划来到H市开展某水利项目跟踪审计。其中老吴、小廖、小李负责招投标方面审计工作。
到达审计现场后,招投标小组的小李便收集了项目施工和监理单位的招标、投标等电子文件,通过全国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官方网站,逐一核查中标单位注册人员情况和个人证书注册情况。当数据分析工作如火如荼开展时,小李发现G单位29名事业编制人员的水利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注册在F公司。经验丰富的老吴说道:“那我们重点核查2015年F公司在该水利项目中标的3个施工监理标段,缩小数据分析范围,速战速决。”
通过将F公司投标文件中的拟派监理人员名单与G单位在职人员花名册进行关联分析,发现F公司投标文件中拟派驻的47名(次)监理人员,大部分为G单位事业编制人员,且投标文件中附有上述人员在F公司购买社保的证明文件。此时,一旁的小廖带着疑惑的语气问:“这些事业编制人员应当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社保,怎么会在企业参保呢?是重复参保还是伪造社保证明文件啊?”“哪有事业编制人员同时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参保的,我看啊,这个F公司的社保证明文件多半是伪造的。”老吴淡定地回答。
延伸调查 锁定证据
为了取得有效审计证据,审计组讨论后决定进一步向社保部门查询F公司拟派驻监理人员社保信息。次日,老吴、小廖二人带着F公司拟派人员社保证明文件和协查函前往H市社保局。到了社保局,老吴将疑点告知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简单翻阅了几页资料后,眉头紧锁道:“怎么这个缴纳社保的证明文件格式跟我们出具的不太一样呢?”边说着边用电脑查阅人员社保信息。工作人员操作后告知老吴,查询结果显示名单上的人员均未在F公司参保,且投标文件中的社保证明格式与H市社保局规定格式根本不一致。一旁的小廖既惊讶又惊喜,嘀咕着“这些资料居然真的是伪造的。”
返回审计现场后,经数据梳理和深入调查,审计组查出F公司2015年在该项目中伪造拟派监理人员社保证明文件骗取中标资格,涉及合同金额约395万元。
继续追查 扩大战果
审计组召开业务会议讨论,发现F公司的经营发展与G单位关系密切,投标时对G单位职工证书的依赖性非常强,老吴推断F公司伪造社保证明文件、骗取中标行为具有延续性,并非偶然事件。得到上述判断后,小李随即要求F公司提供近几年的中标情况相关资料。办公室内静悄悄的,只听到沙沙的翻资料的声音。经过一番核查,果然发现F公司持续采取伪造社保证明的方式骗取中标。在2019年11月后,F公司中标的3个监理项目仍将11名G单位职工作为拟派驻人员用于监理项目投标,并出具缴纳社保的虚假证明材料,涉及合同金额共计950余万元。
审计组认为,F公司弄虚作假骗取中标行为持续时间长,性质恶劣,严重违反招投标法相关规定,遂将该问题移送至行业主管部门处理。
案例分析与启示
在招投标过程中,评标专家无法在评标现场核实投标单位拟派驻人员社保资料真实性,导致部分投标单位采取伪造社保资料的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资格,形成审核盲区。审计人员应对中标单位投标资料的真实性予以充分关注,行业主管部门、招投标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拟派人员社保证明材料、财务报表等投标资料弄虚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有效堵住监管漏洞,消除审核盲区。(姚玲)
(本文刊登在《现代审计》2023年第2期 总第2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