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干部是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最可倚重的力量。近年来,各级基层审计机关把审计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审计工作的基础工程、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通过选调生录用、公招和接收军转干部等方式,引进新生力量,改善队伍结构,注重在关键岗位、重大任务和审计一线培养、锻炼和检验审计干部,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搭建舞台、畅通跑道,审计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审计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但是,从基层审计干部队伍实际情况来看,基层审计机关不同程度存在的人员青黄不接、职业精神欠佳、专业能力欠缺等问题是当前审计作为与审计地位不相适应这一主要矛盾的内因,建设适应新时代审计管理体制、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基层审计干部队伍,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审计机关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这一根本属性,在加强审计干部队伍政治建设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增强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提高政治能力,把党中央意图和部署把握准、领会透、落实好,保障党中央令行禁止,为基层审计机关加强审计干部队伍政治能力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实践路径和检验标准。要强化政治意识。把政治标准作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和考察、识别审计干部的首要标准,教育引导审计干部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时刻牢记审计工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标尺是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方向辨别能力,做对党忠诚的“明白人”。要明确政治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伟大成就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领会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顶层谋划和战略部署,更加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加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揭露重大违纪违法、损失浪费、风险隐患等问题,在审计工作实践中历练政治忠诚。要提升政治能力。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等作为审计干部队伍理论学习“第一课”,用好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等平台,跟进学习“第一议题”,全覆盖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领会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在理论武装中提升政治站位;利用工作实践、党内生活、革命传统教育等时机强化政治历练,在重大任务、重要项目、重大斗争等一线岗位历练政治本领,在密切联系群众为民服务中历练政治立场,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历练政治品格,在革命传统教育等教育训练中历练政治信仰,真正提高审计干部的政治能力。
二、明确作风要求,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新形势,在塑造审计干部队伍职业精神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苦练内功,坚持依法审计,做实研究型审计,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打造经济监督的“特种部队”,把问题查准、查深、查透。市县巡视巡察、督查检查、纪检监察案件查办等工作经常借调基层审计干部参加,重要原因就是看重审计干部的过硬作风和敬业精神,关键时刻顶得上、过得硬。要提升质量意识,确保“严谨细致、认真负责”。以优秀审计项目评选为牵引,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加强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检查督导,切实引导审计干部做到以对审计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揭示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笔资金流向都跟踪至最底层末梢,每一件问题线索都追查到最后一环,坚持敢审敢严,坚持依法审计,以查清的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为准绳,依法定论,以理服人,把问题原原本本揭示出来,凭专业赢得尊重、靠质量树立权威。要强化斗争精神,确保“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大力支持审计干部敢说敢言,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任何利益驱使,不向任何力量屈服,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对审计中遇到的阻力和障碍有理有据有节地坚决斗争,凭一身本事和一身正气,大胆监督、一查到底,敢于发现具有重大危害的风险隐患,敢于把问题原原本本报上去,擦亮国家审计、纪律部队的金字招牌。要坚持廉洁从审,确保“秉公用权、从严治审”。坚持抓早抓小、重在日常,强化纪律约束,引导审计干部时刻绷紧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根弦,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感。坚持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通过“红脸出汗、咬耳扯袖”,加强对审计干部的监督管理,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提醒、及时纠偏。借助警示案例和身边的反面典型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以案说法、以案明纪,筑牢审计干部队伍拒腐防变防线。
三、强化培训培养,紧紧围绕专业能力提升这一核心课题,在培养审计干部队伍能查能写能说本领上下功夫
审计的权威来自于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独立职责,更要靠扎实过硬的专业能力赢得尊重、树立权威。专业能力直观表现为能查能说能写本领,关键是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基本功。要聚焦“遇事能查”,用好“第一跑道”。把审计现场作为培养审计干部的第一跑道,支持审计人员全员上项目、人人当主审,推动审计干部熟练掌握审计技术方法。聚焦审计实务,采取业务专题培训与“短平快”辅导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大审计干部专业培训力度。大力支持审计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到审计署、审计厅重大项目实战实训,积少成多、由点及面,带动基层审计机关整体专业水平提升。选派审计干部参与巡视巡察督查检查、纪检监察案件查办等工作,提高实战能力,为想干事的审计干部搭建实战历练平台,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加快成长。同时,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支持和鼓励审计干部读学位、多考证,在职攻读审计硕士等专业学位、参加中级计算机审计和与审计工作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力争基层审计机关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达到70%,以考促学,打牢审计专业基础。要聚焦“开口能说”,强化“多元成长”。着眼审计干部快速成长,为审计干部提升能说本领搭建平台、提供机会。积极搭建审计讲坛、审计沙龙等审计专业交流平台,开设“谈话询问”“谈话问话技巧”等公开课,组织参加上级审计项目、巡视巡察的审计干部和优秀审计项目主审分享体会收获,推动审计干部上讲台,帮助提高谈话沟通技能。积极利用市县组织部门“换岗体验”平台,加强与其他部门或相关国有企业沟通协作,组织年轻干部到市县发改、财政、规划等部门或市县国有企业一线岗位换岗体验,强化综合锻炼,提升综合能力素质。要聚焦“提笔能写”,推动“人人参与”。支持审计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人人写、都参与,以在国家级审计专业媒体发表审计理论文章、主笔撰写并报送审计要情等重要业务文稿、参与市县审计工作会议等重大文稿起草为高线,采取组建写作专班、组织公文写作大赛、安排审计导师帮带、实施目标考核导向等方式,引导审计干部主动思考、积极动笔、多出成果,提升审计专业论文、审计报告和审计要情撰写水平。
四、拓宽进出渠道,推动从招引到选用全链条贯通融合,在促进审计干部队伍健康发展上下功夫
要着眼审计事业长远发展,强化审计干部队伍全链条管理,突出把好入口关、融合关、选用关。要把好入口关,疏浚“源头活水”,通过选调生招录、公务员招考、军转干部接收和专业人员聘任等多种方式,加大审计及周边专业人才的招引力度,在持续引进财务会计、财政金融、审计统计等主责主业专业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宏观经济政策、计算机、工程建设、资源环境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审计周边领域专业人才,进一步优化审计干部队伍结构,优化审计干部专业构成。要把好融合关,善于“借智借脑”。落实“各类监督力量整合、工作融合”要求并以此类推,探索商请财会、统计等其他监督力量以及国土资源、住建、交通等部门专业力量参与审计项目,以及采取购买社会审计力量参与审计项目的实践模式,发挥外部专家作用,推动审计项目快速聚焦、快速发现问题。特别是在开展资源环境、公共政策等专业领域审计项目过程中,借助社会专家、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等“第三方”力量,巧用借力借智借脑,能达到事半功倍、精准判断的功效。要把好选用关,力促“人尽其才”。针对当前基层审计干部青黄不接、两头集聚的局面,着眼调动不同层级、各年龄段干部工作积极性,积极用好职级晋升、干部选拔、推荐交流等政策,大胆选拔推荐使用优秀审计干部,让审计干部有干劲、有奔头、有希望。如通过参与“大监督共同体”贯通融合等时机,多向党内监督、财会、统计等其他专业监督或其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输送审计人才,盘活审计干部队伍“一池活水”,推动形成人才双向流动、资源有效盘活的良好协作局面。